百年党史周周学I 杨靖宇在哈尔滨做地下工作时穿的大衫和用过的褥子

四川能投建工集团设计研究院 2021/06/07 0

\

杨靖宇在哈尔滨做地下工作时用的褥子

\

杨靖宇在哈尔滨做地下工作时穿的大衫

这两件遗物是杨靖宇1931—1933年在哈尔滨进行抗日活动时穿的大衫和用过的褥子。大衫长120厘米、宽50厘米,灰色毛哔叽料,有几块小补丁。褥子长157厘米、宽80厘米,有几处裂口。褥面是灰色布料、四周镶黑边,褥里是白布。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河南省确山县人,早年在家乡开展革命工作,1929年受党中央派遣,到东北工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来到哈尔滨,先后担任东北抗日救国总会会长、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中共满洲省委候补委员等职。

在哈尔滨从事地下工作期间,因为没有公开职业,杨靖宇每月只能领到九块“哈大洋”作为生活费,根本不够用,有时还接济不上。在艰苦生活面前,杨靖宇从来没有叫过一声苦,没有向组织提过一次生活上的要求。他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生活极其简朴,节衣缩食,从不乱花一分钱,却经常把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用在工作上,或者帮助其他生活更困难的同志。

杨靖宇经常穿着这件灰色大衫,往来于日伪残酷统治下的街道、工厂、乡村、学校,机智沉着地躲过警察、特务、宪兵的盘查,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发动群众投入到反满抗日斗争中去。

哈尔滨的冬天十分寒冷,夜间气温更是可达零下30摄氏度左右。为了节省开销,杨靖宇的屋子里经常只烧很少一点火取暖,仅靠这条单薄的褥子,度过一个个寒冷的夜晚。

1932年9月,杨靖宇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主抓士兵运动和建立抗日武装的工作。为了解掌握反日游击队的情况,解决游击队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11月,杨靖宇以特派员身份去南满巡视指导工作。由于路费不够,杨靖宇把他的这件大衫和褥子送到当铺,当了点钱补贴费用。

1933年5月中旬,杨靖宇假扮生意人,回到哈尔滨汇报工作,并学习领会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一·二六指示信》。他到哈尔滨后被安排住在中共满洲省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姜椿芳家里,姜称杨为“远房舅舅”。之后,杨靖宇从当铺里赎出来大衫和褥子继续使用。第二天,杨靖宇即对《一·二六指示信》仔细研读,反复体会。5月28日,中共满洲省委领导在姜椿芳家召开了专门会议,向杨靖宇传达了指示信精神和中共满洲省委关于接受这一指示信的决议,并共同研究了南满地区党和游击队的工作及如何在南满贯彻指示信精神的问题。

杨靖宇在姜椿芳家住了一个来月,像家人一样,有空就帮助做家务,也经常讲起战斗的故事。

6月初,杨靖宇要返回南满,继续领导南满地区的武装抗日斗争。同样由于经费的问题,临行前,杨靖宇再次把他从当铺赎出并穿用了近一个月的大衫和褥子送进了当铺。他将当票交给姜椿芳的母亲代为保存,预备再回哈尔滨时赎出来继续使用。然而,此后杨靖宇在南满率领抗日武装于枪林弹雨中与日寇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殊死战斗,直至1940年牺牲,再没回过哈尔滨。当票赎期快满时,姜母把大衫和褥子赎了出来。1936年,姜母随姜椿芳离开哈尔滨去了上海,她一直保存着这两件衣物,希望有一天能够还给杨靖宇。

1952年,姜椿芳到北京工作,原满洲省委组织部部长何成湘去姜家,姜母才知道杨靖宇已于1940年壮烈牺牲。姜母十分悲痛,流着泪将一直珍藏于家中的杨靖宇的这两件遗物取出来,郑重地交给何成湘,请他把这两件烈士的遗物转交给东北烈士纪念馆,作为教育后人的历史见证。1996年该文物被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组确认为一级文物。